首页 资讯 正文

淮北老电厂1969文化街区开街:工业记忆正焕发文旅新生

体育正文 100 0

淮北老电厂1969文化街区开街:工业记忆正焕发文旅新生

淮北老电厂1969文化街区开街:工业记忆正焕发文旅新生

大皖新闻(xīnwén)讯 7月6日上午,淮北(huáiběi)老(lǎo)电厂1969文化街区正式开街。淮北老电厂1969文化街区,主要包含(bāohán)淮北工业博物馆、夔牛天街、夔牛公园,其前身是始建于1969年(nián)的大唐淮北发电厂。这座承载着半个世纪工业记忆的旧址,以一场融合(rónghé)历史厚重与未来想象的启幕仪式,向市民宣告:老电厂的“钢铁筋骨”正焕发文旅新生的澎湃活力。

淮北工业(gōngyè)博物馆:工业记忆的现代重生

走进街区核心建筑——淮北工业博物馆,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,科技与历史的碰撞令人耳目一新。一层围炉光影剧场内,游客们仰头凝视穹顶:电流(diànliú)如(rú)银河倾泻(qīngxiè),蒸汽机轰鸣声通过立体音响回荡,全息投影(tóuyǐng)再现了老电厂锅炉房的火热场景。“这不是简单的怀旧,而是用数字语言重新诠释(quánshì)工业精神。”现场人员介绍。

二层展厅内,详实的史料、珍贵的图片生动展现(zhǎnxiàn)了淮北工业的兴盛与发展(fāzhǎn),让人感受到煤炭与电力对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。

展厅里特意模拟了(le)地下采煤的场景以及矿工的幸福家庭布置。逼真的模拟场景,仿佛让游客(yóukè)“穿越”到正在采煤的地下矿井,看一车车煤炭从地下采出、运往(yùnwǎng)全国多地。

淮北市民张建军和爱人特意参观了(le)淮北工业博物馆,夫妻俩都(dōu)是淮北工业振兴的见证人,张建军说:“场馆模拟地很真实,尤其是矿工(kuànggōng)之家,让人不由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场景。”

张建军在观看“矿工的幸福家庭布置”

三层(sāncéng)以酒与纺为主题,展示了(le)淮北工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绿色转型的理念。发展新兴产业、谋划未来(wèilái)产业,在四层展示的能为国产C919大飞机减重的陶铝新材料等高科技产品让参观者感到自豪。

游客在参观淮北的现代化工业展台

从(cóng)一楼到四楼,淮北(huáiběi)市民(shìmín)张流东把工业博物馆每个楼层都看了。他告诉大皖新闻记者:“从煤炭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,博物馆展示了淮北工业辉煌历程,展示了淮北从煤城到美城的华丽转身,看了这个展览,感觉信心更足,相信淮北工业的明天会(huì)更好!”

从当年的(de)下地采煤,到如今能“飞”上天的陶铝新材,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随(suí)展厅楼层“步步高”、“步步新”:煤炭与电力曾是这座城市的“工业血液”,而今天,它们的符号被正被陶铝新材等(děng)绿色工业、高新技术(gāoxīnjìshù)所替代。

夔牛IP:从神话到城市的(de)隐喻

夔(kuí)牛天街的(de)街区中庭,一场“夔牛机甲”表演将气氛推向高潮。《山海经》中“声如雷、光如电(guāngrúdiàn)”的夔牛神兽“化身”21米高的机械巨兽“雷泽君”,钢铁关节的每一次转动都(dōu)伴随雷鸣般的音效,水雾中投射的光束照亮了游客的笑脸、也照亮了这个曾经的老电厂车间。“太震撼了!”现场观众惊叹不已,人们(rénmen)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录像。

“夔牛机甲”表演与游客互动

夔牛是《山海经》中记载的神兽,其吼叫声如同雷鸣。以“夔牛”为IP形象,是工业精神的图腾化表达,也寓意着城市从煤炭工业到文旅(wénlǚ)创新的转型决心。这一创意IP的背后,是淮北从“煤城”到“美城”的叙事重塑——曾经的“电力心脏(xīnzàng)”如今(rújīn)以文(yǐwén)旅之名(lǚzhīmíng)重新跳动,机械夔牛的嘶吼恰似城市告别旧产能、拥抱新经济的宣言。

游客排队等待乘坐“夔牛空中轨道车”

除了令人惊叹的不止有夔牛(niú)机甲秀,还有丰富多样的娱乐设施和美食。时空穿梭、23米旋转塔、海盗船等游(yóu)乐设备,最受游客欢迎(huānyíng)的当数“夔牛空中轨道车”。大皖新闻记者看到,游客们排队(páiduì)等待“坐夔牛” “空中游”。

71岁的(de)(de)合肥老太杜宗叶在外孙女杨辰景的陪同(péitóng)下,坐上了“夔牛空中轨道车”,在空中转了一圈后,这位七旬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,连声称好。

杨辰景说:“我陪外婆来(lái)淮北做客,舅舅推荐我们来这里玩,没想到不仅年轻人喜欢,老人家也很开心,而且(érqiě)这种游乐场在(zài)室内,温度适宜,既能避暑又玩得开心!”

71岁的合肥老太杜宗叶在外孙女杨辰景的陪同下坐“夔牛”

空间活化:工业遗存的温度再造(zàizào)

在夔牛公园,老电厂的齿轮被重组为艺术雕塑,锈蚀的管道变成互动喷泉装置。游客王女士带(dài)着孩子敲响“风雷夔鼓”:“原来冰冷的工厂设备也能这么有趣(yǒuqù)!”这种(zhèzhǒng)“修旧如新”的设计理念,让(ràng)硬核工业遗产拥有了亲子娱乐、文化消费的柔软内核。

23米旋转塔(tǎ)与老厂房的钢铁框架并立(bìnglì),老电厂(diànchǎng)8号机组对面就是烧烤摊。这种“混搭”并非简单的商业填充——在街区开设淮北非遗文创店的张先生说:“工业遗产也可以成为创意产业的土壤。”

游客在“夔牛机甲”前拍照打卡

淮北老电厂1969文化街区的(de)启幕,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样本。它既未彻底抹(mǒ)去工业痕迹,也未止步于静态保护,而是通过科技赋能、IP孵化、业态融合,让历史“活”成现代生活(shēnghuó)的一部分。

“城市更新,不是简单地推到重来(zhònglái)!保护工业遗产,既(jì)要留住‘钢铁岁月’的魂,也要注入(zhùrù)‘智造未来’的魄。”淮北市相关负责同志说。

大皖新闻记者(xīnwénjìzhě) 张洪金 摄影报道

淮北老电厂1969文化街区开街:工业记忆正焕发文旅新生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